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一项多边条约,规范了 35000 多种物种的贸易——约 30000 种植物和 5600 种动物。一百八十三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 CITES 关注非法偷猎和野生动植物贸易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它们被交易并用于制造皮革制品、乐器、药品和食品。该公约的重点是通过促进不伤害野生物种的规范国际贸易来保护濒危物种。 CITES的历史 关于因不受监管的国际贸易法而威胁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危险的第一次讨论始于 1960 年代。结果,来自 80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了一次会议,并于 1973 年 3 月 3 日确定了公约文本的最终版本。瑞士担任保管人。21 个国家批准了该文件,英文、中文、俄文、法文和西班牙文被确认为工作语言。该公约于 1975 年 4 月 1 日生效。 自该协议创建以来的 40 年内,成员国的代表参加了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议。在第一个阶段,重点是包括所有在 1973 年被遗漏的物种,例如,与亚洲象相比,非洲象不包括在内。上一次第 18 次会议于 2019 年在日内瓦举行。 CITES公约——结构和运作方式 CITES 的工作基于两个主要机构的运作:CITES 缔约方大会 (CoP) 和 CITES 秘书处,由常设委员会、动物委员会和植物委员会提供支持。 协议条款中包含的物种在公约的三个附件中列出。CITES 中包含的动植物只能根据适当的文件从公约缔约方国家进口和出口。根据适用于特定州的法规的严格程度,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第一个附件包括濒危物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交易。 第二个附件专门针对不一定面临灭绝风险的物种,但仍需要对其进行监管以避免过度开发的贸易。在定期召开的会议期间,各方提交关于两个附件的更改提案,然后将提案付诸表决。 第三个附件是指至少在一个国家受保护的物种,该物种向其他各方寻求对贸易监管的支持。它只需要特定动物或植物标本的原产地证书。 倡议和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在 CITES 框架内,实施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举措。其中包括 2014 年至 2020 年的 ICCWC 倡议,旨在加强对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司法系统,以及 CITES 战略愿景,计划于 2000 年至 2005 年,然后依次延长至 2007 年、2013 年和 2020 年. 以这种方式,创建了其他版本的战略愿景。它们的主要目标是显着限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ITES CoP18 于 2019 年 8 月 17 日至 18 日在日内瓦举行。在此过程中,做出了更多关于保护野生物种的决定。此外,还计划了关于 2020 年后 CITES 战略愿景的新业务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