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十年中,中国的贸易机构起初发展为一个部分现代化但效率较低的体系。始于1978年的经济现代化进程需要商品流动的急剧加速并大大提高经济交易的效率。在随后的几年里,政府进行了经济改革,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将中央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这些变化导致国内外贸易机构的分权和扩大,自由市场在货物流通中的作用大大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参与贸易组织和条约。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还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瑞士和巴基斯坦。 内部贸易和分销 农业 大约 63%的人口位于农村地区,其中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业。在1981年实行的农业责任制下,家庭取代了生产队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家庭与经济集体承包耕作一块地,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和农业税,并向集体缴纳费用。在履行了这些义务之后,家庭可以自由地保留其剩余产品或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取消了对私人土地和家庭副业生产的限制,其中大部分产品也在自由市场上出售。 向城市消费者、工业和缺乏粮食的农村地区分配食品和其他农产品主要由国家进行,其次由生产者或合作社进行。国家以实物税收和商务部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国家贸易公司)采购的方式采购农产品。农业税并不大,从1952年占农业总产值的12%下降到1979年的5%。 1984年实行国家计划采购的农副产品由29种减至10种,包括谷物、食用油、烤烟、黄麻、麻、猪等。.1985年取消农产品国家采购配额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以固定价格购买粮食和棉花。一旦达到合同规定的配额,粮食和棉花就在市场上以浮动价格出售。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国家挂牌价格,国家以国家价格收购所有可用的市场粮食,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销往城市、矿区和工业区的蔬菜、猪和水产品在当地市场根据需求进行交易。地方商务部门根据质量对这些商品定价,以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利益。所有其他农产品都在市场上出售给国家、合作社或其他生产者。 对私营商业活动的限制大大减少,允许农民和合作社将农产品运往农村和城市市场。这也使得农村和城市的自由市场迅速扩张。从1983年到1986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增加了450%,达到1,100个,缓解了国家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压力,该网络因农村改革而迅速发展的农业生产而紧张。1986年,被称为“商品交易会”的自由市场在全国达到 61,000个。 食物一旦采购并运到市区,就由国有商店和餐馆出售给消费者。在1980年代中期,食品也可以在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自由市场和私人餐馆中买到。如前所述,猪、水产品和蔬菜的价格由地方当局根据质量和需求确定。其他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自由浮动。除粮食、食用油等少量配给外,食品供应充足。 用于农业生产的工业品在1980年代被出售给农业单位。地方合作社或国家供销局销售大部分农产品,包括化肥、杀虫剂。, 以固定价格分配给家庭。国家还对种粮农民实行农业投入物优惠价格,鼓励粮食生产。允许家庭购买农业机械和车辆将货物运往市场。为确保农村单位能够支付增加产量所需的工业投入的成本,政府定期降低卖给农民的工业品价格,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然而,在1980年代中期,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扩大,对农民不利。 工业 1982年之后,改革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基于强制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使用税收、价格和信贷等经济杠杆而不是行政命令)和自由市场的混合体制。1984年底城市工业经济进一步改革,商业缩小了强制性计划的范围,增加了企业自主权和职业经理人的权力,放松了价格控制以使价格合理化,并削减了补贴。对企业。这些变化形成了“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浮动或自由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交换为补充的计划分配和分配的二元经济。 作为这些改革的结果,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货物分配以固定价格的强制性计划、浮动价格的指导性计划和自由市场为基础。强制性规划涵盖煤炭、原油、轧钢、有色金属、木材、水泥、电力、基础工业化学品、化肥、主要机电设备、化纤、新闻纸、卷烟、国防工业等60种工业产品。 计划内企业一旦满足国家的计划和供应合同,就可以将剩余的产品出售给商务部门或其他企业。剩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国家还对煤炭、钢铁、木材和水泥等重要材料有计划的分配系统。选择超出计划生产目标的企业经理在市场上购买了额外的材料。主要城市建立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补充国家分配制度。 在指导性规划下,企业努力完成国家规划目标,但根据国家规划导向、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生产和销售。指导计划产品的价格或者是国家制定的统一价格或者浮动价格,或者是供需双方协商的价格。未列入国家计划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市场条件的制约。 横向经济合作 中国还采取措施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即跨地区和跨机构边界的经济合作。直到1970年代后期,中国的计划经济一直鼓励区域和组织自给自足,地方当局控制的企业发现几乎不可能与不受同一机构控制的其他企业开展业务,这种做法导致经济浪费和效率低下。 横向经济合作打破了人员、资源、资金、技术专长、商品采购和营销等领域的一些壁垒. 为促进跨区域、跨机构的货物生产和流通更加高效,鼓励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包括大专院校)、民间和军工企业、各类交通运输主体、工农业、商业、外贸企业。 还建立了跨区域经济合作协会的多层次网络。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90年)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除三大区域外,还创建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合作区。第一梯队——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跨越多个省级边界,连接主要经济区。其中包括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省为中心的能源生产基地、京津唐经济区、西南经济区。 第二梯队网络将省会城市与重要交通要道沿线的指定港口和城市连接起来,包括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的15个沿海地市组成)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以南部城市广州为中心。三级园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包括南京区域经济合作协会。省级以下、地、县、市之间也形成了较小规模的横向经济联系。 零售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中国的零售额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经济改革增加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允许国有零售商店自由购买商品,并允许个人和集体更大的自由从事零售业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服务业、餐饮业。从1977年到1985年,零售额增长了 300%,年均增长率为13.9%——经通胀调整后为10.5%. 1980年代农村零售额年均增长15.6%,超过了城市零售额9.7%的增幅,反映了农村收入增长较快。1977年,对农村地区的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52%;1984年农村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9.2%。1985年,消费品约占零售额的88%,其余12% 由农业材料和设备组成。 1980年代零售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加。1985年,全国零售、餐饮、服务机构达1070万家,比1976年增长850%。零售额增长最为显着的是集体和个体零售机构的迅速崛起。1985年,从业人员为1220万人,是1976年的40多倍。此外,由于国有企业或出租或转为集体所有或出租给个人,国有商业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76年的90.3%下降到1985年的40.5%。 1987年,大多数城市零售和服务机构,包括国家、集体和私营企业或供应商,都位于市中心的主要商业区或小型社区购物区。附近的购物区数量众多,而且位置优越,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步行到达至少一个购物区。他们能够满足客户几乎所有的日常需求。 北京一个典型的社区购物区包括一层百货公司、书店、五金店、自行车修理店、茶饼店、餐厅、剧院、洗衣店、银行、邮局、理发店、摄影工作室和电器维修店。百货公司有小药房,出售各种家居用品、电器、自行车、玩具、体育用品、面料,服装。大城市的主要购物区包含较大版本的邻里商店以及众多专卖店,出售乐器、体育用品、帽子、文具、手工艺品、相机和钟表等商品。 补充这些零售场所的是自由市场,私人和集体企业在其中提供服务、贩卖商品或出售食品和饮料。周边农村的农民在这些市场上销售他们的剩余产品或副产品。在1980年代,城市地区也出现了“夜市”的复兴,这种自由市场在晚上营业,并提供更正式的场所无法比拟的延长服务时间。 在农村,供销社在乡镇行政总部附近经营综合商店和小型商场。这些企业得到了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以及1980年代农村改革后出现的自由市场的补充。一般来说,农村的消费品种类比城市少。但是,一些农民进入城市地区购买消费品和销售农产品的机会增加,部分抵消了这种不足。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许多重要的消费品,包括粮食、棉布、肉类、鸡蛋、食用油、糖和自行车,都实行配给制。要购买这些物品,工人必须使用他们从工作单位收到的优惠券。到1980年代中期,已取消了70多种物品的配给;消费品生产有所增加,大多数物品供应充足。谷物、食用油和其他一些物品仍然需要优惠券。1985年,由于供应不足,21个城市恢复了猪肉配给。猪肉在超市和自由市场以更高的价格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