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连海外百科 首页 外贸百科 外贸理论 查看内容

中国对外贸易史

2022-7-3 13:03| 发布者: isky| 查看: 398| 评论: 0

摘要: 中国对外贸易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使节开辟了穿越中亚的着名“丝绸之路”。在以后的朝代,中国船只在亚洲海上进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海岸,而商队则将贸易往来延伸到中亚和中东。 ...
中国对外贸易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使节开辟了穿越中亚的着名“丝绸之路”。在以后的朝代,中国船只在亚洲海上进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海岸,而商队则将贸易往来延伸到中亚和中东。然而,对外贸易从来都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统治者认为这个国家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在明朝(1368-1644)和清朝的部分地区(1644-1911)朝代,贸易被官方劝阻。十八世纪中叶,政府通过建立广州制来限制海上贸易。


19世纪,欧洲国家动用武力与中国进行持续贸易。从鸦片战争(1839-42年)到1949年中国成立,各个西方国家以及从1890年代开始的日本迫使中国同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国人能够建立基本自治经济基础,在中国享有特权地位。这一时期的一个经典描述是卡尔克劳的4亿客户,这是一本幽默但现实的指南,具有持久的洞察力。中国成立时,外国特权被废除。

建国前三十年,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并不大。与大多数大陆大国一样,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相对于国内经济活动来说很小。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外贸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左右。1970年代贸易增长迅速,但1979年仍仅占GNP的6%左右。

然而,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的数量。外国进口缓解了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的暂时但严重的短缺,以及铬等原材料和化肥等制成品和成品钢材等一些基本物品的长期短缺。收购外国厂房和设备使中国能够利用发达国家更先进的技术来加快自身的技术增长和经济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57年)的发展计划进口了苏联工厂和设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偿还为进口提供资金的贷款。贸易总额在1959年达到相当于43亿美元的峰值,但1959-61年农业生产的突然下降要求中国领导人暂停进一步进口机械以购买外国粮食。

在“自力更生”的政策下,196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7亿美元。随着1960年代中期经济复苏,工厂和设备再次从外国供应商处订购,并计划大幅增长对外贸易。但在19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的活动(1966-76)导致贸易再次下降。

由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和邓小平领导的务实的现代化运动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接触导致了1970年代初期贸易的急剧加速。现代工厂和设备的进口尤其受到重视,1973年后石油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出口产品。1970年至1975年间,贸易额翻了一番多,达到139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增长率约为每年9%。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0年的1.7%增长到1975年的3.9%。1976年,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的压力带来了不确定的气氛其成员反对依赖外国技术,导致贸易再次下滑。


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扭转了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到1980年代初期,中国致力于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开放政策导致对外贸易机构的重组和分权,通过促进对外经济关系和贸易的法律框架,外国直接投资,经济特区的创建,对外贸易的快速扩张,进口国外技术和管理方法,涉足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对外经济组织。

这些变化不仅使中国经济受益,而且使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1979年中国贸易总额为277亿美元,占中国GNP的6%,但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7%。198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到708亿美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和世界贸易总额的2%,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16位。

1980年代的贸易政策

在对外开放政策下,出口、进口、外资都被赋予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口赚取外汇,用于资助国内发展项目和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资本货物和工业用品的进口以及外国贷款和投资用于改善能源、交通和电信等优先领域的基础设施,并实现机器制造和现代化。电子行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外汇和保存外汇储备,外国资本还被用于扩大纺织品等出口商品和消费品等进口替代品的生产。

中国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对外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进出口和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组外贸组织,根据贸易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水平放宽或加强进出口管制。1980年至1983年大量购买国外厂房和设备导致进口受到限制。由于1980年代中期出口扩大、外汇储备顺差较大、对外贸易管理分散,进口激增。大量、不受控制的消费品购买导致贸易逆差1984年和1985年,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确保机械、设备、半成品、而不是消费品,是进口的。1985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19亿美元。

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经济组织,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多纤维协定的成员。中国于1982年成为GATT观察员,并于1986年7月正式申请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中国还扭转了对外资的反感,向国际借贷组织、外国政府、外国商业银行和财团借款,允许外国银行在中国开设分公司。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的信用评级在国际上,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那样积累巨额外债。

1979年至1985年,中国共签署贷款203亿美元,其中已使用156亿美元。大多数贷款用于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并为原材料进口提供资金。中国银行作为主要外汇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欧洲债券和银团贷款等国际金融市场。

还建立了促进外国投资和贸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颁布了税收、合资企业、外商投资及相关领域的法律,以鼓励外商投资。1979年,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本质上是出口加工区,旨在吸引外国投资、扩大出口以及进口技术和专业知识。

1984年14个沿海城市被定为“开放城市”。这些也是为了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但在1985年,政府决定将资源集中在四个城市:大连、广州、上海和天津。虽然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有权给予投资激励,但繁文缛节存在问题。、官僚干预和缺乏基础设施导致外国投资和高科技项目比最初设想的要少。

1979年至1985年,中国累计吸收外资162亿美元。到1986年,中国有外商投资企业6200多家,其中合资企业2741家,合作经营企业3381家,外商独资企业151家。在合资企业中,70%是生产企业(制造或加工),30%是服务业(主要是酒店或旅游业)。香港提供了80%的合资伙伴,美国7%,日本6%。

对外贸易组织

日益复杂的外贸系统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经历了扩张和分权。1979年,外贸部的九家外贸公司失去了对进出口交易的垄断权,工业部被允许建立自己的外贸企业。国有外贸公司的省级分公司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部分省份,特别是福建、广东和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允许设立独立的省级进出口公司。

部分省级企业获得对外贸易决策自主权。1982年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关系部合并组建对外经济贸易部.1984年外贸体系进一步分权。本部及其他部委和省级单位的外贸公司独立于上级单位,自负盈亏。建立外贸代理制度,进出口由专业企业和公司代办代理。

对外经济贸易部

对外经济贸易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监督对外贸易政策;会同国家计委制定外贸长期计划和进出口年度配额;通过许可证和配额控制进出口;监督外贸公司和企业的管理工作;协调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经贸关系。商务部还负责国际市场研究,领导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并指导海关总署.

外贸公司和企业

1980年代后期,中国有许多专业的国有企业,在工艺品、纺织品、天然农产品和动物副产品、各种食品、化工、轻工产品、金属和矿产技术、工业机械和设备、石化和石油产品、科学仪器、航空航天技术和服务、船舶和武器。虽然名义上受对外经济贸易部监管这些公司中的每一个都对自己的利润和损失负责。例如,长城工业公司就包括在这些企业中,进出口运输工具、卫星和其他与航空航天项目相关的产品、机械设备、电气产品、五金工具、医疗器械和化学品。

兵器工业部下属的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利用军工生产设施生产民用产品出口。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重型机械、五金工具和重型汽车的销售;轻化工产品,如塑料、油漆和涂料;以及高精密机械和光学光电设备。其他公司提供各种专业咨询服务。其中之一,中国国际经济顾问公司,提供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经济和法律专业知识。

金融交易和投资

外汇和储备在1980年代中期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控制。银行、部委和企业的外汇分配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部门中国银行失去了对所有外汇交易的垄断地位,当时农业银行、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获准在国外进行交易货币。中国银行是中国主要的外汇银行,为与出口有关的生产和商业交易提供贷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与外资银行保持代理关系,研究国际货币走势。

中国银行还通过银团贷款和发行外国债券等活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信成立于1979年,旨在促进外商在华投资,除鼓励和参与合资企业、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进行海外投资外,还开展国际借贷和发行外国债券。1986年中信更名为中信集团,重点转向招商难的电力、冶金、原材料等行业。1986年底,中信集团成立了47家合资企业,投资了114家国内公司,发行了5.5亿美元的国外债券。中国投资银行成立于1981年,是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渠道。

其他参与贸易的组织

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经济委员会参与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了国家进出口重点工作。国务院下属的其他几个机构也参与了外贸事务:经济特区办公室、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海关总署和中国旅游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贸促会)协助对外经济贸易部处理对外贸易关系。

中国贸促会接待来华贸易代表团,在中国举办外贸展览和在国外举办中国展览,出版促进中国贸易的期刊。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鼓励对外贸易为宗旨扩大经营。向外国公司提供的新保险类别包括补偿性贸易、卫星发射、核电站安全、海上石油开发保险、合同失败保险和政治风险保险。

外贸构成

1949年以后外贸的主导模式是从发达国家进口工业生产品,并用出口食品、原材料和轻工制品,特别是纺织品来支付这些货物。模式随着情况的需要而改变;在大跃进之后的经济崩溃时期(1958-60年),食品进口量从1959年的微不足道的数量增加到1962年所有进口量的39%。

与此同时,机械和设备的进口量从总量的41%下降到5%。从那时起,食品和活体动物在进口中的比重仍然很大,虽然在下降,在1980年占进口总量的14.8%,但在1985年下降到4.1%。随着中国工业部门的扩张,这种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增加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1959年,制造业仅占所有出口的30%,1975年为37.9%,1985年增长到44.9%。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几个特定的贸易类别发生了重要变化。纺织纤维的进口量从1975年的5.8%上升到1980年的10.7%,因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棉花供应量,但随后随着国内棉花产量的增加,在1985年下降到4%。由于纺织工业的增长,未制成品的纺织品进口也从1975年的1.3%增加到1985年的5.3%。钢铁在1970年代约占进口的20%,在1980年下降到11.6%,然后在1985年上升到14.9%。

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口在1975年占进口总额的62.6%,下降由于在经济“调整期”(1979-81年)期间进口减少,1980年降至53.9%,1973年首次出口石油。1975年石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猛增至12.1%,1980年为22%,1985年为21.2%。1980年代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尽管未制成品的纺织品出口仍占总出口的14%左右,但各类纺织品出口的比重从1975年的5%上升到1984年的18.7%。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中国最大的单一出口项目。

贸易伙伴

在1950年代,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是苏联。1959年对苏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近48%。随着两国关系在1960年代初期恶化,贸易量下降,到1966年仅占中国贸易的7%多一点。在1970年代,与苏联的贸易平均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左右,而与所有共产主义国家约占15%。

1986年,尽管与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中苏贸易,根据中国海关据统计,仅占中国贸易总额的3.4%,而与所有共产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下降到9%。已有研究通过贸易能力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联系起来。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国家往往会在政治上安抚中国,让中国获得新的影响力。

到196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1966年贸易的15%。日本是中国最自然的贸易伙伴;它比任何其他工业国家都更接近中国,并且拥有最好的交通连接。日本经济在中国最薄弱的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和现代技术方面非常发达,而中国拥有日本缺乏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1980年代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的20%以上,1986年占中国进口的28.9%和出口的15.2%。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

从1960年代开始,香港一直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和第二大整体贸易伙伴。1986年,香港接收了31.6%的中国商品销往国外,并提供了约13%的中国进口商品。香港是中国食品的主要市场,也是中国商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的转运口岸。

直到1970年代初,美国才禁止与中国进行贸易。此后贸易迅速增长,1979年外交和商业关系全面正常化后,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国,1986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进口的大多数美国商品要么是高科技工业产品,如飞机,要么是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和棉花。

自196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向中国供应工业品方面仅次于日本。中国在工业采购方面采取了广泛采购的政策,它与几乎所有西欧国家达成了各种规模的交易。1986年西欧占中国对外贸易的近18%,进口超过出口。

第三世界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市场。1986年,发展中国家购买了大约15%的中国出口产品,供应了大约8%的中国进口产品。中国加强了与乍得、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许多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联系,部分原因是为了确保石油和矿产等战略自然资源。

今天,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按重要性排列分别是欧盟(20.4%)、美国(17.7%)、香港(13.4%)和日本(8.1%)。中国的主要进口市场按重要性排列依次为日本(13.3%)、欧盟(11.7%)、韩国(10.9%)、中国台湾(9.1%)和美国(7.2%)。
上一篇:新中国贸易史下一篇:什么是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