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连海外百科 首页 人文百科 海外人文 查看内容

英国列强对中国的控制:鸦片、瓷器

2024-8-24 13:05| 发布者: isky| 查看: 210| 评论: 0

摘要: 19世纪,大英帝国宣称中国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对华的帝国主义行为导致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取得政治霸权。尽管早在13世纪,外国列强就已对中国表现出兴趣,但英国对华的帝国主义始于19世纪,中国以其独特的商品和资源( ...
19世纪,大英帝国宣称中国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对华的帝国主义行为导致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取得政治霸权。

尽管早在13世纪,外国列强就已对中国表现出兴趣,但英国对华的帝国主义始于19世纪,中国以其独特的商品和资源(如茶叶、瓷器和丝绸)吸引了外国列强。与此同时,欧洲社会正处于探索时代,资助探险队探索能够为不断扩张的欧洲帝国创造财富的新领土。但最重要的是,欧洲国家正在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以适应18和19世纪欧洲工业化期间生产的产品和技术。出于这些原因,作为19世纪世界主要强国之一,大英帝国旨在确立自己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塑造该国的国内社会政治和外交政策以及其作为主权国家的未来。


清朝与英国在华殖民统治的开始

17世纪末,明朝将领招募满族人,满族是位于中国长城东北部的满洲半游牧军事化社区,清朝取代了明朝。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并于1644年成功接管了中国,建立了清朝统治。清朝统治了近300年,见证了英国的帝国主义及其后果。

在19世纪英国统治中国之前,清朝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不仅在领土上扩张,而且在经济上也扩张。乾隆统治时期似乎前景光明,因为该王朝通过限制性政策设定边界,成功地将外国势力拒之门外。清朝偏向孤立主义,这意味着通过所谓的“广州体系”限制外部参与者进入中国进行贸易, 唯一的贸易点是中国南方的广州港。该系统旨在简化对中国境内外国活动的监督和征税。

东印度码头上卸茶船的情景,摘自1867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来源: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馆


欧洲,尤其是英国市场对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中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到17世纪,茶已成为英国贵族和平民的首选饮料。随着茶叶进口的加速,英国东印度公司寻求直接获取中国茶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其他进口公司。此外,中国茶叶的高关税助长了走私和非法活动。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减税法案》,取消了高关税制度,以应对饮料需求的急剧增长。英中茶叶贸易急剧增加。

清朝拒绝向英国开放港口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到18世纪末,尽管英国在中国的存在感不断增加,但大多数英国官员拒绝或未能按照中国的朝贡制度开展外交关系,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国在亚洲的文化领导地位。中国的邻国派遣使者进行朝贡,这些使者必须叩头,并给皇室带来礼物。

英国官员大多力图推行西方式外交政策,同时要求扩大贸易关系,忽视现有习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让他们和自己的帝国蒙羞。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漠视。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马戛尔尼勋爵1792年出使中国。为了确保英国的经济利益得到维护,马戛尔尼勋爵拒绝屈服。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在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中,他明确表达了中国对扩大英国商业利益的立场:

“所有欧洲国家,包括你们本国的蛮族商人,都在广州与我天朝进行贸易。多年来,情况一直如此,尽管我天朝物产丰富,境内不缺产品。因此,没有必要进口外蛮族的制造商来换取我们自己的产品。”

茶叶成为英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推动力,而《减税法案》及其结果是最早的例子。最终,清朝未能将英国贸易限制在一个港口。因此,贸易的加强可以看作是英国在中国实施帝国主义的第一步。后来,大英帝国成功地将与中国关系的最初经济部分重新用作对清朝施加政治影响的工具。

英国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和鸦片战争

英国用白银购买中国茶叶。由于中国对英国商品的兴趣相对较低,而茶叶在英国非常受欢迎,大英帝国出现了贸易逆差,而白银突然不足了。英国试图用另一种贸易商品代替白银。到18世纪80年代末,英国商人计划通过向中国人提供鸦片(一种高度成瘾的毒品)来换取茶叶,以弥补贸易赤字。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尽管清朝在1800年禁止进口鸦片,但鸦片贸易仍然蓬勃发展,到1819年,英国已经成功扭转了贸易逆差。

鸦片贸易令清朝担忧,一是损害劳工的健康;二是中国人为进口鸦片支付了过多的白银,导致国内白银价值上涨,而税款又必须以白银支付,导致税额增加,造成社会动荡和对朝廷的不满。

1839年,清政府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处理这一问题,并取缔了非法鸦片贸易。钦差大臣总共销毁了20,000多箱鸦片,重约1,300吨。为了维护自己建立的利润丰厚的茶叶鸦片贸易,英国帝国认为这一行动是对其财产的暴力侵占,并于1840年4月对清政府宣战。

这场武装冲突被称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持续了两年,最终于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占领了香港岛,并要求赔偿销毁的鸦片。最重要的是,包括上海和广州在内的中国港口现在对英国贸易开放。此外,英国公民被赋予治外法权,促成了中国主要城市建立拥有自己法律体系和管辖权的国际定居点。香港变成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明显例证,反映了西方的治理、制度和管辖权。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焦点是扩大贸易关系,那么这一次,英国则要求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并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这场战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经济、政治和宗教动机的驱使下,法国加入了英国的阵营,并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蛋糕》,1898 年,图片来源:PBS Learning Media


清朝再次被击败。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巩固了英国帝国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除了开放新的贸易港口外,该条约还授予基督教传教士公开传播基督教的权利。很快,英国的医院、学校和教堂便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些条约也被称为“不平等条约”,因为它们限制了中国帝国政府的主权,并增强了英国对国家主要支柱(经济、司法、宗教和文化)的控制

义和团运动

英国在“不平等条约”之后加速了其帝国主义的扩张,导致民众对清朝的不满情绪高涨,进而导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再加上自然灾害、饥荒,以及管理民族、宗教和社会经济状况各异的庞大人口的困难,许多人认为清朝软弱无力,难以抵抗日益扩张的英国帝国主义。

对外国影响和干涉的不满最终导致了1899年的暴力起义。华北农民组织了一场大规模起义,反对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传教士,并皈依了中国基督教。一个中国秘密组织,义和团(义和团),发起了这场起义。他们掌握了一种中国武术,类似于西方社会的拳击,并被广泛称为“拳击手”。不久,义和团就成功争取到了中国帝国军队的支持,并获得了更好的武器和装备。

6月,外国官员、外交官、传教士和士兵在使馆区的一个难民营中呼吁国际援助。欧洲主要列强,即八国联军(大英帝国、中国清朝、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意大利)迅速组建了一支国际救援部队。6月和7月,北京局势动荡不安。国际救援部队直到8月底才镇压了起义。1901年9月7日,《义和团条约》签署,要求向参与军事行动的外国列强支付赔款。

义和团破坏北京和香港之间的铁路轨道,图片来源:PBS Learning Media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义和团起义后在中国实施的。尽管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为确保其商业机会而制定的,但大英帝国在其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门户开放政策始于1899-1900年,旨在为所有国家提供在中国自由贸易的平等机会。它还旨在防止任何大国在中国独占霸权。

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西方列强将中国划分为“势力范围”,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享有独有的经济、政治和司法特权。大英帝国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势力,控制了中国大部分主要港口。尽管英国政府认识到平等进入中国市场对防止一国独大的重要性,但仍犹豫不决。因此,开放政策的实际实施面临重大挑战,导致二战后失败。

英国在华帝国主义的终结

尽管清朝保持了主权并正式控制着国家政府,但英国的帝国主义和随后以不平等条约告终的战争使中国在19世纪末处于外国控制之下。清朝被削弱和羞辱。最终,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帝国军队资源有限,无法管理遥远的殖民地和利益范围,主要专注于自我保护。这一时期标志着英国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开始终结,为中国自决的新时代铺平了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催化了世界各地的非殖民化和自决进程。英国因战争而陷入经济困境,难以维持其辽阔的帝国领土。结束英国在华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是将香港(英国在华存在的象征)的控制权归还给中国。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帝国统治后,英国于1997年7月1日签署联合公告,将香港归还中国。作为中国承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交换,中国采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是亚洲的资本主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