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铜是亚洲内部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铜的大宗贸易始于17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和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VOC)从长崎出口铜,日本商人通过对马出口铜。由于1668年日本禁止白银出口,出口迅速增加。17世纪后期,日本铜贸易达到顶峰。1690年代中国商人平均每年出口铜2826吨,VOC出口1098吨,日本向韩国出口344吨。 日本铜在世界范围内消费。在17世纪,它由 VOC 进口到欧洲。然而,亚洲是主要消费国。中国的帆船运往中国大陆,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港口,直到十八世纪初,才运往东南亚,到东京和大城府等地。VOC 出口到南亚。就数量而言,古吉拉特邦是17世纪最重要的接收者,而科罗曼德和孟加拉是18世纪的主要接收者。通过对马出口的铜被卖给了韩国。 日本铜被用于制造大炮、家用器皿、宗教用品,最重要的是硬币。在中国和韩国,几乎所有的日本铜都供应给铸币厂以生产货币。中国帆船出口的铜中有百分之一被欧洲私人贸易商再出口到南亚。向南方传递者的角色存在竞争亚洲市场。 然而,在1710年代,VOC 确立了将日本铜运往南亚的垄断地位。中国政府开始从中国贸易商手中将所有日本铜采购到长崎,以满足国内需求。欧洲私人贸易商被排除在日本铜的过境贸易之外。进口到南亚的铜主要由 VOC 或印度当地政府冶炼用于铸造。 十八世纪初,由于铜产量下降,日本开始限制出口。这给 VOC 造成了危机,它在亚洲建立了自己的贸易网络,并从17世纪的亚洲内部贸易中获利。VOC 将日本铜进口到南亚,并将棉纺织品出口到暹罗。然后,他们将鹿皮和苏木等暹罗商品运往日本。 通过这种三角贸易,VOC 获得了利润,这些利润被用作东南亚岛屿辣椒和香料贸易的资本. VOC 向日本政府请愿,要求继续提供每年固定的铜出口量。尽管如此,它的铜出口却有所下降:在整个18世纪,VOC 每年出口约500吨。 从1730年代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向印度出口欧洲铜。这种铜主要产于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的几十年里,英国的产量逐年增加。这家英国贸易公司每年向印度进口的铜在1760年代达到872吨,在1790年代达到1,575 吨。然而,这种英国铜贸易不如日本铜贸易有利可图,因为英国铜在印度市场上的价值不如日本高,只适合制造黄铜和大炮。 1790年代荷兰本土的政局动荡,以及19世纪初荷兰在南亚的机构的最终丧失,导致荷兰在南亚的商业陷入危机。在英国铜业进一步扩张的同时,智利在19世纪成为全球市场的铜供应国,而日本的产量下降。直到19世纪后期,日本才通过引进西方的铜生产技术恢复了大量的铜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