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由19世纪的德国探险家 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 创造。它广泛地描述了从中国到欧洲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代贸易路线。虽然丝绸显然是沿途贸易最早和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但贵金属和石头、香料、瓷器和纺织品也在这条路上行驶。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是交流思想的途径。 丝绸生产、造纸、火药制造和印刷技术通过这条高速公路向西穿越亚洲。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移民、商人、探险家、朝圣者、难民和士兵在这个巨大的跨大陆交流中带来了宗教和文化思想、产品、动植物、瘟疫和疾病。因此,丝绸之路是前现代世界贸易、技术和意识形态全球化的象征。 尽管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在欧洲发现了中国丝绸,但只有在中国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控制了其西部边境时,才开始了有记载的贸易。第一条路线从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中国的西北边境和中亚、波斯和罗马欧洲的欧亚主要文明区的复杂贸易网络。 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在政治解体时受到干扰,例如公元220年左右汉朝的崩溃。第二,“南方”丝绸之路始于中国西南,途经中国的四川两省及缅甸到达印度。公元4世纪至 6世纪,当北方路线变得不稳定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大幅增加。 在唐朝的前两百年(公元 618-907年),通过北方路线的丝绸贸易再次繁荣起来,但在唐朝将西北地区的控制权拱手让给阿拉伯人后,在朝末期开始衰落。这条路线在成吉思汗(1167–1227)建立的蒙古帝国时期得到了显着复兴。安全的贸易路线、有效的驿站、纸币的使用、贸易壁垒的消除,标志着东西方交流的高潮阶段,见证了马可波罗的着名旅行。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变得更容易、更安全;这是14世纪前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衰落的最重要因素。1488年,葡萄牙船只绕过强大的奥斯曼障碍并绕过好望角,找到了通往东亚的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开始果断地南移,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区(大致在江苏和浙江省)成为包括丝绸在内的最重要的奢侈品生产中心。这一发展有助于加速欧亚贸易从陆路到海上的地理转移,有时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伴随丝绸贸易的是丝绸制造工艺的缓慢但累积的传播,它从中国传播到中亚、波斯、安纳托利亚、北非、东欧和南欧,最后在17和18世纪,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