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工业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大部分发展是在1960年代初期才发生的。如上所述,工业化政策一直是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的关键目标;而且,除文莱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都大幅增长。最显着的增长发生在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尤其是制造业,变化最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在1980年代取得了特别大的收益。 小工厂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公司数量还是在雇用工人数量方面。农业加工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最重要的。值得注意的例外是新加坡,该国以电气、电子和运输设备为首的各种产品的制造占主导地位。在泰国、缅甸和菲律宾,纺织品和服装很重要,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化学工业也很重要。轻质、劳动密集型商品,例如电气和电子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些产品和纺织品的制造中获得了最多的就业机会。 就价值而言,锡是该地区最重要的金属矿产,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在马来西亚和其他地方,冲积带正在枯竭,剩余的矿藏开采起来不太经济。波动的市场价格也抑制了锡生产。镍、铜和铬铁矿也被开采,尽管该地区的产量在世界产量方面很小。东南亚拥有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 贸易 鉴于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和贸易的早期发展,贸易对该地区所有国家都特别重要也就不足为奇了。区域贸易价值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场经济几乎完全控制了贸易。柬埔寨、缅甸、越南和老挝的出口占GDP的百分比很小,而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适中。 出口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作品出口很重要。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一直以石油为主的贸易结构的印度尼西亚在实现出口多样化方面相对成功,向胶合板、藤条、咖啡、橡胶和纺织品出口。相反,马来西亚以出口棕榈油、热带硬木和锡为贸易模式,现在其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产品。 这笔收入已用于建立该国的工业基础。泰国的出口结构不那么多样化,食品和制成品几乎占其贸易总额的全部。同样,文莱几乎完全依赖其石油出口。然而,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吸引跨国公司。因此,对制造业以及越来越多的服务业的投资已大大扩大。 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虽然重要,但仅占东南亚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左右。菲律宾在该地区的贸易特别小,反映了其对美国的长期定位。因此,更重要的是与地区以外国家的贸易,主要是与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贸易。然而,越来越重要的是与台湾、中国(尤其是香港)和韩国的贸易。 交通与通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该地区的各种殖民大国试图提供可靠的运输系统。首先是发展公路网,其次是铁路。然而,在殖民时期建造的基础设施在战后迅速恶化;自获得独立以来,许多国家逐渐恢复和扩展其公路网络。这项活动在印度尼西亚很引人注目,由于该国幅员辽阔,任务艰巨。缅甸和印度支那半岛国家的交通系统总体上很不发达,除了越南的一些地区,那里在战时得到了改善。 公路运输在该地区仍然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由于除老挝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有海上通道,因此水路运输的重要性次之。它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尤其重要,在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很重要。铁路的重要性不高,部分原因是该地区的群岛性质不利于其建设,但更关键的是,相对较短的运输距离使公路运输更具竞争力。即使在铁路运输潜力最大的泰国,广泛的公路系统和可靠车辆的可用性也对铁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所有东盟国家都拥有强大的国内航空运输系统。最广泛的是印度尼西亚,它提供了岛屿之间的重要联系。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维持对较小岛屿的补贴航空服务。大多数东盟国家也拥有国际机队,其中最大的机队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维护。 东盟各国越来越重视通信的发展。新加坡以其广泛的通信基础设施和能力而闻名。较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电话服务最为丰富,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农村地区的电信服务仍然不足。印度尼西亚通过部署增强电视和电话向群岛偏远地区传输的卫星,显着改善了其通信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