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印船是日本武装商船,是指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获得日本统治者(德川幕府)颁发的朱印船(出国许可)后进行海外贸易的船舶。载有朱印城的日本船只驶往东南亚港口,同时能够得到葡萄牙、荷兰船只以及当时与日本有外交关系的东南亚国家统治者的保护。1600年至1635年间,有350多艘日本船只依据这一许可制度出海。 背景 日本南北町时代和战国时代,来自九州和濑户内海的武士和海盗肆虐中国和朝鲜沿海,被视为倭寇。16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船只开始访问日本,对海外国家的兴趣增加,一些日本人甚至扩展到东南亚。实现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据说于1592年发行了第一枚红印,并派往马尼拉、大城府、北大年等地,以控制日本海外贸易、镇压和光,资料不多。 ●.详细背景 从13世纪到16世纪,日本船只在亚洲海域相当活跃,经常充当“倭寇”海盗,袭击朝鲜和中国海岸。这些船只通常由日本各封建领袖雇佣,在这一时期初期频繁卷入日本内战。日本还派遣半官方的贸易代表团前往中国,例如1341年左右的天龙寺船。到16世纪后期,倭寇袭击次数减少。16世纪后期,随着丰臣秀吉对海盗的阻截,以及明朝将军在中国沿海成功讨伐海盗,倭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15至16世纪,东亚的主要贸易中介是岛国琉球(现代冲绳),它用日本产品(银、剑)和中国产品换取东南亚的苏木和鹿皮。记录显示,琉球王国与东南亚之间共有150艘船只,其中61艘前往安南(越南),10艘前往马六甲,10艘前往北大年,8艘前往爪哇等地。随着中国商人的崛起以及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的介入,琉球王国的贸易在1570年左右消失,这与红印制度的开始相吻合。日本最终于1609年入侵琉球王国。 当第一批欧洲人开始在太平洋上航行时(参见南蛮贸易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日本船只,例如1589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迎接了一艘开往暹罗的被风暴袭击的日本帆船,或者1600年12月,荷兰环球航行家奥利维尔·范诺特在菲律宾遇到了一艘110吨重的日本帆船,在同一次航行中,他们在婆罗洲附近遇到了一艘由葡萄牙船长驾驶的红印章船,通过这艘船,他们得知了威廉·亚当斯抵达日本的消息。 朱印船制度 朱印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1592年丰臣秀吉统治时期,这是文献中第一次提到该制度。第一张真正保存下来的朱印证可以追溯到1604年,当时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幕府的第一位统治者。德川向他最喜欢的对对外贸易感兴趣的封建领主和主要商人颁发红印许可证。通过这样做,他能够控制日本商人并减少日本在南海的海盗行为。他的印章还保证了对船只的安全,因为他发誓要追捕任何违反该法令的海盗或国家。 除了日本商人外,已知有12名欧洲人和11名中国居民获得了许可证,其中包括威廉·亚当斯和扬·乔斯顿。据记载,在1621年后的某个时候,扬·乔斯顿拥有10艘朱印船用于商业。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船只以及亚洲统治者基本上保护了日本的朱印船,因为他们与日本幕府将军有外交关系。只有明朝中国与这种做法无关,因为帝国正式禁止日本船只进入中国港口。(但明朝官员无法阻止中国走私者启航前往日本。) 朱印船航线的创建 赢得关原之战并确立霸主地位的德川家康热衷于海外贸易,甚至聘请了1600年在丰后海岸被冲上岸的荷兰船的航海家威廉·亚当斯作为外交顾问。1601年后,他通过向安南、西班牙马尼拉、柬埔寨、泰王国、北大年等东南亚国家派遣使节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604年实行朱印船制度。 此后至1635年,已有350多艘日本船只获得红色印章并航行海外。水印船总是从长崎市出发,返回长崎。此外,由于明帝国禁止日本船只访问中国,中国不是朱印船的目的地(葡萄牙殖民地澳门除外),而与朝鲜的贸易则留给了对马藩,因此朱印船被禁止使用。未获准前往中国旅行。 船舶设计 红印章船的重量通常在500至750吨之间,与欧洲大帆船相当或更大,但比不上巨大的葡萄牙大帆船和马尼拉大帆船,后两者的重量通常分别在1,000吨和2,000吨左右。[需要引文]据推测每艘船载有大约200人;已知人数的15艘朱印船的平均人数为236人。 朱印船的风格和建造地点各不相同。有些,尤其是长崎建造的,将中国和欧洲的技术融入日本船舶设计中。其他则是捕获的中国帆船。后来,当东南亚贸易发展成熟时,暹罗大城府订购和购买了大量船只,因为它们的建造和材料质量很高。 这些船只由富裕的贸易家族管理,例如角仓、荒木、茶屋和末吉,或由个人冒险家管理,例如末次平藏、山田长政、威廉·亚当斯、扬·乔斯顿或村山东安。在亚洲购买商品的资金以每次航行35%至55%的利息借给探险队的经理,在暹罗的案例中利息最高可达100%。 进出口 日本商人主要出口银、钻石、铜、剑和其他文物,进口中国丝绸以及一些东南亚产品(如糖和鹿皮)。胡椒和香料很少进口到日本,因为当地信奉佛教的人占多数,所以人们不吃太多肉。东南亚港口为日本和中国船只提供了会面的地方。 交易品目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前往东南亚港口的朱印船的目的就是从中国进口生丝和丝绸。日本自古就生产丝绸,但其质量与中国生产的丝绸相比较差,随着太平天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丝绸这种高品质服装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曾经饱受倭寇之害的明朝禁止日本船只进入中国港口,在文禄战争和庆长战争期间与日本为敌后更是如此。 明朝还禁止中国商船前往日本。不过,这件事做得并不彻底,虽然有一些中国船只秘密到访该港口,但数量不够。因此,中国商船不受明朝当局的监控,中国商船在可以合法进入的东南亚港口与日本船只会面和进行贸易。除中国产品外,还进口鲨鱼皮、鹿皮、武器用糖等东南亚产品。 作为回报,日本出口银、铜、铜币、硫磺、剑和其他工艺品。当时中国白银供应不足,作为水印泉主要贸易伙伴的中国商人需要白银。而且,当时日本石见银山等地盛产白银,最适合作为支付手段。日本铜币还出口到越南等国家。 目的地 朱印船的船员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中国、葡萄牙和荷兰的领航员和翻译都加入了航行。第一艘朱印船必须有一名葡萄牙领航员,尽管日本人逐渐培养了自己的领航员。朱印船上使用的波多兰地图是按照葡萄牙模型绘制的,方向用日语标示。 菲律宾的马尼拉、越南的会安、暹罗的大城、马来的北大年等东南亚主要港口都接待了日本商船,许多日本人定居在这些港口,形成了小型的日本飞地。根据同时代人爱德华·米歇尔伯恩爵士的说法,日本人似乎受到了整个亚洲国家的恐惧: 日本人不允许携带武器登陆印度(亚洲)的任何港口;因为他们被认为是一群极其勇敢而亡命之徒,所到之处,人人都惧怕他们。 一位荷兰指挥官写道(约1615年):“他们是一群粗野而无所畏惧的民族,在自己的国家里是羔羊,但在国外却几乎是魔鬼”。 朱印船贸易的结束 随着江户幕府全国隔离政策的推进,幕府批准的朱印船出国航行变得困难,1633年颁布了第一个全国隔离令,禁止除老年服务船以外的所有船只出国或回国。1635年,日本颁布了第三次全国隔离令,禁止日本人出国旅行和回国,朱印船贸易就此结束。 由于这一措施,经常与东南亚朱印船竞争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巨大利润,并最终成为唯一垄断出岛贸易的欧洲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