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连海外百科 首页 人文百科 海外人文 查看内容

佛教的起源

2024-8-22 23:57| 发布者: isky| 查看: 122| 评论: 0

摘要: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末由悉达多·乔达摩(“佛陀”)创立的,是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重要宗教。佛教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每种形式都试图从佛陀的人生经历、他的教义以及他的教义的“精神”或“本质”(称为法或佛法)中汲 ...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末由悉达多·乔达摩(“佛陀”)创立的,是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重要宗教。佛教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每种形式都试图从佛陀的人生经历、他的教义以及他的教义的“精神”或“本质”(称为法或佛法)中汲取灵感,作为宗教生活的典范。然而,直到公元1世纪或2世纪,马鸣菩萨撰写了《佛陀行传》(佛陀生平),我们才对他的一生有了全面的记述。佛陀出生于(公元前563年左右)喜马拉雅山麓附近的蓝毗尼,并开始在贝拿勒斯(鹿野苑)附近传教。他的时代总体上是精神、知识和社会的动荡时期。正是在那个时代,印度教的理想——追求真理的圣人放弃家庭和社会生活——首次广为流传,《奥义书》也正是在那个时代写成的。两者都可以看作是脱离了吠陀火祭的中心地位。


悉达多·乔达摩是一位国王和王后的战士之子。传说他出生时,一位占卜者预言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弃绝世俗生活的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的父亲为他提供了许多奢侈品和快乐。但是,在年轻时,他曾连续四次乘坐战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人类苦难的更严重形式:衰老、疾病和死亡(尸体),以及苦行弃绝。他的生活与人类苦难之间的对比使他意识到,世间所有的快乐其实都是短暂的,只能掩盖人类的苦难。他离开了妻子和新儿子(“罗睺罗”)的束缚,拜了几个老师,在森林里尝试了严格的弃绝,直到几乎饿死。最后,他意识到这也只会增加更多的痛苦,于是他吃了东西,坐在一棵树下冥想。到了早晨(或有人说是六个月后!)他已证得涅槃(开悟),这既为痛苦的原因提供了真正的答案,也为人们提供了从痛苦中永久解脱的机会。

现在,佛陀(“觉悟者”)出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开始向他人传授这些真理。他所传授的最重要的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他的第一个圣谛是人生即苦难(dukkha)。我们通常的生活充满了身心的快乐和痛苦;他说,快乐并不代表持久的幸福。快乐不可避免地与苦难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渴望快乐,希望快乐继续,希望痛苦消失,这样快乐才能到来,因此我们才会感到痛苦。第二个圣谛是,痛苦是由渴望引起的——渴望感官快乐,渴望事物本来的样子。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第三个圣谛指出,??苦难是有尽头的,第四个圣谛提供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八正道和中道。如果人们遵循这条结合的道路,他或她将达到涅槃,一种难以形容的全知清醒意识状态,其中只有和平与快乐。

八正道——通常用八辐轮(法轮)的图形表示,包括:正见(四圣谛)、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职业、正精进、正念(全神贯注于活动)和正定(冥想)。八正道中蕴含着中道原则,而中道正是佛陀生活的特色。中道代表着拒绝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所有极端。佛陀提倡一种温和或“平衡”的流浪生活方式,并通过冥想和道德培养精神和情感的平静,而不是严重折磨身体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生活。

佛陀去世后,他的独身游方信徒逐渐在寺院定居,这些寺院由已婚的俗人用功德布施提供。僧侣们又向俗人传授佛陀的一些教义。他们还从事一些活动,例如参观佛陀的出生地;崇拜他开悟的树(菩提树)、寺庙中的佛像以及供奉在各种舍利塔或墓冢中的佛陀遗体。一位名叫阿育王的著名国王和他的儿子帮助将佛教传播到整个南印度和斯里兰卡(锡兰)(公元前3世纪)。

佛陀的追随者中发展出了许多僧侣学派。部分原因是他的实用教义在几个方面都令人费解;例如,他拒绝明确回答人类是否有灵魂(atta/atman)。发展不同学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拒绝任命继任者来接替他担任僧团的领袖。他告诉僧侣们要成为自己的明灯,以佛法为指导。

大约公元一世纪,佛教内部发生了重大分裂,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分裂。在小乘佛教中,只有罗摩衍那派(公元前四世纪创立)仍然存在;目前,该派分布在斯里兰卡和所有东南亚国家。该派强调释迦牟尼佛这一历史人物,强调僧侣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冥想)的重要性。罗摩衍那派的僧侣认为,佛陀在谈到人类身体/形态、知觉、感觉/情感、意识和意志的无常时,教导了一种无我(无灵魂)的教义。然而,他们相信,人类会不断“改造”和重生,并积累业力,直到他们达到涅槃。罗摩衍那派编纂了一部早期佛教教义和规章的神圣经典,称为三藏。

大乘佛教(大乘)分支学派始于公元1世纪左右;如今,大乘佛教信徒主要分布在韩国、中国、日本和西藏。三大学派分别是净土宗、禅宗和密宗。大乘佛教学派一般使用称为佛经的文本,强调俗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佛教徒,除了冥想之外,还有其他通往涅槃的有效途径——例如净土宗使用的诵经和善行。他们相信佛陀和所有人类的起源都来自被称为佛性、佛心或空性的事物。这不是“无”,而是所有存在的完全不可描述的源头;同时也是启蒙潜力。他们说,历史上的佛陀的形象只是佛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大乘佛教谈到了许多过去和未来的佛,其中一些是“神一样的”,主宰着佛世界或天堂。尤其重要的是菩提萨埵——那些已经达到开悟境界的人,却回头发誓要用他们的开悟慈悲、智慧和力量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大乘经典说,最终“自我”和“他人”之间没有区别,轮回(转世、重生)和涅槃之间也没有区别!因此,菩提萨埵能够承担轮回中他人的痛苦,并将自己的功德回馈给他们。

尽管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约公元12世纪)——也许是因为印度教的包罗万象、穆斯林入侵或对僧侣生活方式的过分强调——但作为一种宗教,它在传播到的亚洲国家充分证明了其可行性和实用精神性。佛教内部发展出多种形式和实践,也让不同类型的人通过这一伟大宗教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