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密宗(金刚乘、咒乘或密宗)兴起于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的海上贸易路线和港口城市。这一传统还与印度金刚乘、僧伽罗、占婆、柬埔寨以及中国和日本的密宗佛教有关。很难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最好称之为“海上亚洲密教”。在许多见证密教发展的重要南亚港口城市,密教传统与湿婆教共存。 印度尼西亚的佛教随着满者伯夷的覆灭而衰落,内战导致伊斯兰教兴起。那时,爪哇佛教徒开始重新融入原始的爪哇苦行宗教克贾文。中爪哇和东爪哇仍有少量原始爪哇佛教徒。Temanggung、Blitar 和 Jepara 摄政区约有 30,000 名爪哇佛教徒。印度尼西亚密宗佛教也在雅加达和泗水的知识阶层中复兴。 爪哇密教大师 ●.密教在本地区的传播始于公元7世纪佛教僧侣的到来,例如中国的义净、印度的法露慈和金刚菩提。 ●.最古老的古爪哇语密教文献是《桑海经》,其中描述了来自陈那的教诲。《桑海经》在印度尼西亚密教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尼西亚密宗佛教徒的另一部作品是卞弘的《佛顶转轮圣王大曼荼罗灌顶仪式手册》,该书也保存在中国大正大藏经中。卞弘是空海的上师,空海是一位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侣。 ●.藏传佛教经典包括许多爪哇大师所著文本的译本,例如受人尊敬的室利佛逝佛教学者法称的《度波罗迦》(《现观论》的注释)。他以佛教逻辑学先驱陈那的著作为基础,并重新诠释了陈那的著作。他的理论在西藏成为规范理论,至今仍被研究。 ●.中国僧人义净将大量印尼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将《金光明经》等60多部佛经译成中文。 他的《南海遣唐记》是一本精彩的旅行日记,记述了他到室利佛逝和印度的冒险之旅,以及当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印度尼西亚佛教年表 ●.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佛教最初是由上座部僧人Gunawarman创立的。公元421年,他来到爪哇并翻译了后来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承的经文。 ●.慧能僧人在羯陵伽居住了三年,在爪哇僧人Jnanabhadra的帮助下翻译了各种佛经。他们翻译了《大涅槃经》等经文。 ●.不空和他的上师金刚菩提都是密宗的祖师,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抵达爪哇。 ●.卡鲁拉克铭文(782)记载了文殊菩萨雕像的落成。文殊菩萨被比作三宝,也被认为是三相神,这使其成为后来成为印度尼西亚湿婆??佛的宗教的首次出现。 ●.随后,夏连德拉王朝皈依了佛教,这从卡拉桑寺的建立就可以看出,该寺供奉着女神圣度母(密教中的般若波罗蜜多)。 泛亚洲佛教大师网络 研究员安德里亚·阿克里(AndreaAcri)在开创性的著作《中世纪海上亚洲的密宗佛教:大师、文本、圣像网络》中阐述了从7世纪初开始,密宗佛教大师、文本和圣像如何通过多个传播中心以循环的方式传播到整个亚洲。 商人、佛教僧侣和湿婆婆将艺术、建筑和物质文化传播到Dvipantara(东南亚)。本书重点介绍了密宗佛教传统传播的移动网络,即人类代理人(“大师”)、文本来源(“文本”)和图像(“图标”)。遍布东南亚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国是政治权力、商业创业的十字路口,也是学习、崇拜和朝圣的中心,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秘形式在这里共存。 在这本书中,他论证了斯里兰卡、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亚洲各地密宗佛教传承、经文和艺术的起源和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三个主题部分:(1)僧侣、经文、赞助人;(2)艺术、建筑和物质文化;(3)佛陀-湿婆动态。 安德里亚·阿克里 (Andrea Acri) 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密宗佛教“大师、文本和圣像网络”的大量详细信息,该网络团结了从南亚经东南亚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广阔地理区域的僧侣、王朝和普通修行者。 本书颠覆了人们普遍认为东南亚是“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边缘地区的观点。它展示了该地区如何既是佛教传承的十字路口,又是佛教传承的终点。本书还通过僧侣阿底峡的生平研究了室利佛逝王国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印度尼西亚王国的密教 斯里佛再也 室利佛逝王国位于现今苏门答腊巨港市附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佛教世界著名的国际中心。室利佛逝帝国是密宗的堡垒,它资助佛教僧侣和佛教机构,并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地的朝圣者和学者。其中包括义净,他在前往印度那烂陀大学学习的途中曾多次到访苏门答腊,还有佛教学者阿底峡,他在印度尼西亚和西藏的金刚乘佛教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底峡于1011年至1023年居住在苏门答腊。他师从室利佛逝的一位主要僧人法称。 义净称赞了室利佛逝的佛教学识水平,并建议中国僧人在前往印度那烂陀之前先到室利佛逝学习。印度僧侣也确实到过著名的室利佛逝。例如,我们在多罗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读到,智慧的达摩波罗从那烂陀大学退休后,前往苏门答腊度过余生。据说他在那里获得了永生(am?tasiddhi),不再重生。 室利佛逝将版图扩展至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和北大年。室利佛逝在当地建造的庙宇,如杰雅的摩诃达图寺和那空诗探马拉的摩诃达图寺至今仍存。那里的佛像为爪哇风格。如今,苏门答腊的寺庙已所剩无几,只有Muaro Jambi寺庙、Muara Takus寺庙(位于廖内省)和Gunung Tua寺庙除外。 卡林加 羯陵伽王国是中爪哇省最早的印度教-佛教王国之一,位于现在的北加浪岸和哲帕拉之间。据描述,该王国周围环绕着木制堡垒,国王居住在一座多层宫殿中,宫殿的屋顶由阿伦加皮纳塔树叶制成。该王国出口白银、黄金和象牙。 羯陵伽王国秩序井然、宁静祥和,由西玛王后统治。这里是佛教研究和修行的中心,中国人来到羯陵伽学习佛教。大约在那个时候,佛教成为中国的国教。羯陵伽王国的两座寺庙仍然存在:安金寺和布布拉寺,位于坦普尔村,即今天的杰帕拉。 梅当文殊菩萨寺 统治梅当王国的佛教国王帕南卡兰下令建造宏伟的文殊寺(“文殊菩萨之家”,即智慧菩萨),这是色乌寺庙建筑群的原名。该建筑群是继婆罗浮屠之后印度尼西亚第二大佛教建筑群,共有249座建筑。 辛哈萨里和满者伯夷 在夏连陀罗王朝统治下,爪哇成为佛教的主要中心,拥有诸如婆罗浮屠和苏库等宏伟建筑。世界上最大的佛塔是位于中爪哇的婆罗浮屠寺,其建筑形式为曼荼罗,是佛教密宗宇宙观的巨大三维表现。该寺庙同时体现了印度和爪哇的影响。浮雕描绘了《大乘经》、《本生经》和《干达经》中的故事。 13世纪,佛教在东爪哇盛行,辛格萨里国王克塔内加拉(Kertanegara)赞助密宗(Vajrayana)。佛教在满者伯夷帝国时期继续兴盛。一些国王是金刚乘修行者,例如阿迪亚瓦曼国王,他的碑文记载他“始终专注于喜金刚”。 举世闻名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艺术 印度尼西亚最古老的佛像发现于西苏拉威西省 Sampaga 河口的 Mamuj 的 Sikendeng 村。它代表着佛教的保护神燃灯佛。这座佛像属于阿玛拉瓦蒂风格。 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圣地包括日惹附近的卡拉桑寺、卡拉桑寺附近的纱丽寺、婆罗浮屠、婆罗浮屠东侧的门杜特寺和帕旺寺、蒙蒂兰附近的恩加文寺庙群、普兰巴南附近的塞乌寺庙群、塞乌寺庙东侧的普拉桑寺庙群等。 古爪哇的古典时代也涌现出一些佛教艺术的精美典范,如爪哇的般若波罗蜜多像、门杜寺里的毗卢遮那佛和莲花菩萨、金刚手菩萨像等。 湿婆与佛陀的融合 湿婆教一直是爪哇和巴厘岛的主导宗教。然而,湿婆教与佛教共存了一千多年,最终融合在一起,这是亚洲独有的现象。爪哇和巴厘岛广泛传播的“印度教”本质上是融合性的,形成了湿婆教和佛教元素的混合。 在谏义里、辛哈萨里和满者伯夷帝国时期,佛教与印度教一起被公认为王国的官方宗教之一。印度教(湿婆教)和佛教的和谐、宽容甚至融合得到了提倡,正如谚语Bhinneka Tunggal Ika(“多元一体”)所体现的那样,后来成为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格言,在Kakawin Sutasoma中有所提及 印度-佛教王国的许多其他文献都指出,印度教和佛教是通往同一现实的两条道路,并将五佛等同于湿婆的五种形式。同样,许多满者伯夷寺庙都描绘了佛教和湿婆教的元素。受崇拜的最重要的佛教神灵包括般若波罗蜜多(完美知识女神)、度母、毗湿奴和世间天。 它被称为“希瓦佛宗教”或“印度佛教宗教”(印度尼西亚语 Agama Siwa-Buda 或 Agama Hindu-Buda)。例如,1268 年去世的维什努瓦尔丹 (Vishnuvardhana) 国王在瓦勒里 (Waleri) 寺庙被尊为湿婆神,在贾戈 (Jago) 寺庙被尊为阿莫加帕萨 (Amoghapaça) 佛。克塔尼加拉国王在爪夷庙中被尊崇为湿婆和佛陀。 ●. Sanghyang Kamahayanikan指出,人们可以将 Shiva 与佛陀等同起来,并称之为“Shiva-Buddha”。两者都被视为同一真理的集合形式。 ●. 在《阿周那维迦》中解释说,当阿周那维迦进入一座佛教寺庙时,僧人解释说,雕塑上描绘的自然界角落的耆那相当于湿婆的化身。 ●. 在《Kunjarakarna》中提到,如果她将真正的神,即湿婆佛分开,那么无论是湿婆的追随者还是佛陀的追随者,都不能疏忽。 ●. 《Sutasoma 》指出,佛陀正是梵天-毗湿奴-自在天,印度教的三位一体。事实上,湿婆和佛陀是一体的(Siwa Buddha bhinneka tunggal ika tan hana dharma mangrwa)。 Jinatwa (佛陀的物质)与Siwatattwa(湿婆的物质)相同。 佛教通常被认为是无神论的,但在印度尼西亚,这种无神论概念从未真正被接受。印度尼西亚人接受唯一的至高神,但有不同名称,并通过各种哲学观点来理解。 桑海扬阿迪佛 在印度尼西亚,印尼佛陀乘理事会一致同意使用Sanghyang Adi Buddha一词来称呼全能的神。该术语未出现在巴利文经典中,但在许多其他经文中出现,包括印尼密教经典,例如Sanghyang Kamahayanikan。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阿辛·吉那拉基塔 (Ashin Jinarakkhita) 从古代印度尼西亚密宗经典中重新引入了这一术语,以调和印度尼西亚官方哲学基础 (潘查希拉) 的第一原则,即“承认神的全能”,该原则要求信仰至高无上的神。 桑香本初佛是全能的本初佛,或Paramādi 佛(第一且无与伦比的佛)。他还有一些其他名字,例如Adau 佛(本初佛)或Uru 佛(诸佛之佛)。 本初佛的概念起源于“有神论佛教”的发展,“有神论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最后阶段,主要受到湿婆派(印度教)观点的影响。 阿底佛或波罗摩底佛是源自尼泊尔的阿依斯瓦利卡和斯瓦巴瓦克传统的术语,该传统传遍孟加拉,后来在室利佛逝和满者伯夷时期在爪哇广为人知。阿底佛在西藏也用于指“本初佛”,即无始佛。在传统的大乘佛教中,阿底佛的代表是大日如来佛。 阿迪佛陀 (Adi Buddha) 是可用于全能上帝的众多佛教名字之一,此外还有 Advaya、Diwarupa、Mahavairocana(在 Kawi 佛教经文中)、Vajradhara(在藏传噶举派和格鲁派中)、Samantabhadra(藏传宁玛派)和 Adinatha(尼泊尔)。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发展了各种独特的佛教建筑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石制寺庙,作为须弥山的象征而建。其他建筑则以阶梯金字塔风格建造——在山上建造的小型梯田式寺庙——以及在山坡上建造的苦行场所或隐居处。 印度尼西亚语《Sanghyang Kamahayanikan 》第 19 偈文解释说,乔达摩佛与桑香阿迪佛合并,或者换句话说,乔达摩佛是阿迪佛的化身。 桑海扬阿迪佛陀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但他本身无始无终、自发、无限、全能、绝对、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与伦比、永生不朽。全能神的巴利语术语是“Athi Ajatam Adbhutam Akatam Samkhatam”,即“未生、未起源、未创造、绝对的一者”。 尼泊尔人使用Adinata一词,意为“主要保护者”,Swayambhulokanatta 意为“宇宙未出生的保护者”。藏人熟悉Vajradhara(“一切奥秘的主宰者”)等术语。 佛可能有很多,但法身只有一个。这个法身与本尊佛相同。三身教的来源是《华严经》和《大乘经》,是阿毗怛沙的作品。虽然阿毗怛受到尊敬,但祈祷从未向阿毗怛发出。凭借他的力量,他化身为五位禅定佛。 阿底佛的概念也与公元 10 或 11 世纪的湿婆教密宗《轮转密续》密切相关。但阿底佛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无藏》中,作为文殊菩萨的称号。其他提到本初佛的经典有《Svayambhu Purana》、《Tattvasamgraha sūtra》和《Guhyasamaja sūtra》。含有“桑海扬阿迪佛”名字的印度尼西亚经文有: ●. Guna Karanda Vyuha — “在虚无之时,Shambu 已经存在,这就是所谓的 Svayambhu(自我显现),并且先于一切事物,这就是为什么他被称为 Adi Buddha(本初佛)。 ●. 来自Mpu Sindok时代的Sanghyang Kamahayanikan — “赞颂 Sanghyang Adi Buddha,这就是我一直想教给你们的 Sanghyang Kamahayanikan,对于佛陀的儿子(也是)如来家族来说,'Sanghyang Mahayana' 修行的宏伟之处就是我要教给你们的。” ●. 来自三佛齐的月称的纳马桑吉蒂 婆罗浮屠最后一座佛塔的象征意义也证明了对阿底佛的信仰。这座佛塔内曾经有一尊未完成且粗糙的佛像,描绘的是人类无法想象的阿底佛。这被视为有神论佛教至少自 8 世纪以来就存在于爪哇的证据。 印度尼西亚佛陀乘信徒使用的问候语是Namo Sanghyang Adi Buddhaya。在书籍序言、信件或会议中,通常用作问候语的完整称呼是: 南无僧香阿迪佛耶 南无佛耶、菩萨摩诃萨菩萨 现代印度尼西亚佛乘佛教 现今,印度尼西亚佛教的完整教义可以在佛陀乘中找到。佛陀乘融合了金刚乘、大乘和小乘佛教,是拥有2000年历史的融合式印度尼西亚佛教传统的延续。佛陀乘是由尊者阿辛·金拉基塔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创立的。 1953年,婆罗浮屠举行了卫塞节,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尼西亚佛教的首次复兴,具有象征意义。三年后的1956年,佛教界纪念了佛祖诞辰,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 阿辛·金拉基塔积极致力于重建佛教寺庙和修道院。从小,他对灵性的兴趣促使他成为一名阿那伽利卡(即无家可归的佛陀信徒)。他与三教(中国三大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的统一信条)的创始人郭德华有着良好的友谊。 他受戒时既信仰上座部佛教,又信仰大乘佛教。作为一个明显的象征,他既穿着上座部佛教的服装,又留着中国佛教徒的胡须。简而言之,他代表着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融合。 他还学习和修行了爪哇宗教Kejawen,以吸收爪哇神秘主义的元素。Ashin Jinarakkhita 与几位爪哇佛教徒建立了 Perbuddhi 组织,并通过该组织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发展了融合的佛陀派。它教导上座部、大乘佛教、密宗佛教以及 Kejawen 文化根源与融合的中国宗教的结合。 通过佛乘哲学,阿辛·金拉基塔在印度尼西亚重新确立了桑香阿迪佛的一神论概念,该概念根植于古爪哇佛教文献,例如《桑香佛经》。1965年苏加诺执政后,印尼政局发生巨大变化。1965年屠.杀数百万疑似GC党员,对华人的生活和传统产生了冲击。苏加诺政府将GCD与无神论同化,并要求所有公民登记信仰官方宗教。 为此,所有宗教都必须以亚伯拉罕宗教的标准来衡量,这意味着任何信仰体系都必须体现有神论信仰、先知和圣书。因此,为了统一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各个分支,比丘阿辛·金拉基塔重新引入了两个古老的统一概念: ●. 佛教的所有分支都是兼容的——在佛乘中统一 ●. 印度尼西亚佛教也是有神论的,通过重新确立桑香阿迪佛的有神论概念 ●. 建立了印尼各民族佛教在单一教派下的民族统一。作为印尼人,必须抛弃自己的原有传统,甚至连名字和语言也抛弃。 通过佛陀乘,阿辛·金拉基塔比丘超越教派和文化界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发展佛教。佛陀乘学派以真正的印度尼西亚融合精神统一了所有佛陀传统。 佛乘佛教运动也影响了中国佛教徒,他们不仅到中国佛教寺庙烧香、点灯、祈求恩惠,还学习和践行佛法。与此同时,一些印尼华人仍保留着自己的融合传统,即融合佛教、儒教和道教的三教合一传统。 来源:https://indosphere.medium.com/indonesian-esoteric-buddhism-3c18d05e6c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