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垄位于爪哇岛北部海岸的中部,是一座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港口城市。这里以春卷(由讲闽南语的移民传入)而闻名,许多当地菜肴都以豆腐为主要原料。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烹饪领域,三宝垄还有一座宏伟的庙宇,用来纪念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上将。 大约在哥伦布启航前往美洲之前一个世纪,明朝中国正在组织七次海上远征,以横渡印度洋。其目标与后来的欧洲人并无太大不同:这些壮举旨在发挥中国对海上贸易的帝国权威,同时将其“文明影响力”扩展到“蛮夷”。中国将与未知的王国建立关系,并要求他们加入现有的朝贡体系——代表团将礼物带给明朝皇帝并承认他的至高无上地位。 每次远征都涉及组建庞大的“宝藏舰队”,最多有317艘船,载着近28,000名士兵。郑和是一名穆斯林太监,他在几次军事行动中证明了自己的勇气,他将领导所有舰队。 1405年秋天,东北季风到来后,船队离开中国。七次远征中,除了一次外,其余均在爪哇停留,最长的一次是在最后一次航行中停留了四个月。当时,爪哇岛的东半部是满者伯夷帝国的核心领土,满者伯夷是一个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王国,曾是东南亚的霸主。 郑和抵达爪哇时,伊斯兰教正开始侵入满者伯夷王国。20世纪60年代首次公开的一部颇具争议的文献《马来三宝垄和瑟本年鉴》指出,宝船队的到访促成了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和菲律宾各地中国穆斯林社区的建立。文献还记载,郑和任命了一名人员来监督这些繁荣的社区。 在爪哇,中国穆斯林领袖鼓励信徒们使用当地的名字,并接受爪哇人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爪哇人仍未忘记他在当时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的岛上传播伊斯兰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泗水有一座相对较新的清真寺以他的名字命名。 但是,在宝船舰队可能访问过的所有爪哇港口城市中,没有一个像三宝垄这样与其海军上将联系如此紧密。三宝垄是这座城市的中文名称,源自郑和的另一个名字马三宝。根据《马来纪年》,宝船舰队于1413年在此停留一个月进行维修,郑和和他的翻译马欢定期前往中国清真寺祈祷。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记载中没有提到三宝垄,甚至在马欢自己关于他航行期间访问过的国家的论文中也没有提到。 相反,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主要源于口述历史和民间传说。据说,郑和将军在几名船员病倒后在三宝垄附近登陆。宝船队在卡利加朗河口抛锚,他在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洞穴,用来祈祷。后来,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奉郑和。这座寺庙被命名为三宝洞(福建话,意为“三宝洞”),而爪哇当地人则称其为Gedung Batu,意为“石头建筑”。 1704年,原有的洞穴和寺庙因山体滑坡而倒塌,但后来又挖出了一个新洞穴,寺庙也重建了好几个世纪。三宝宫最新的改建工程于2005年才完工,将中国和爪哇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这种混合风格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郑和受到两个民族的崇拜——穆斯林、佛教徒和道教徒都一样。 在三宝宫,主殿两侧有几座较小的庙宇。其中一座是郑和副手王景弘的墓地,另一座是据说属于宝船队的神圣锚。还有一座是据说郑和亲自使用过的武器。想想这位郑和将军今天会如何看待他的崇拜——以及他抵达三宝垄当天每年都会举行的游行,真是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