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港港(Da Nang Port,越南语:Cảng Đà Nẵng),港口代码:VADND,是越南中部汉江入海口(东越南海)岘港市的一个主要港口系统。它是越南第三大港口系统(仅次于胡志明市西贡港和海防港),位于东西经济走廊的一端,该经济走廊连接越南与老挝、泰国和缅甸。越南国家航运公司(Vinalines)是该港口的管理局。 港口设施: 岘港由两个主要码头(前沙海港和松汉码头)和一个附加货运仓库Tho Quang站组成。港口系统的总面积为299,256平方米,其中29,204平方米为仓库空间,183,722平方米为堆场空间。近年来,尽管岘港的基础设施并非专门为邮轮设计,但停靠岘港的大型邮轮数量却不断增加。由于这些限制,邮轮通常停留时间较短——最多2至3天。 √. 前沙海港(Tiên Sa Seaport) 仙沙海港通航水深11米,可容纳载重量达45,000DWT的中程油轮、载重量达2,000TEU的集装箱船和载重量达75,000GRT的大型邮轮。450米的防波堤可抵御巨浪和季风。该码头共有五个泊位:四个泊位位于两个各长185米的指形码头上,一个225米的泊位位于沿岸码头上,总长965米。该码头的吞吐能力超过每年450万吨。TiênSa码头拥有13,665平方米的仓库空间和138,251平方米的堆场。 √. 松汉码头(Sông Hàn Terminal) 松汉码头的进港航道长12海里(22公里),通航水深6-7米。码头沿岸设有五个泊位,其中1号泊位长140米,2号和3号泊位长100米,4号泊位长90米,5号泊位长98米,总长528米。松汉码头可容纳载重量高达5,000吨的船只。年吞吐量超过100万吨。松韩码头拥有3,314平方米的仓库空间和16,330平方米的堆场空间。 √. 寿光站(Tho Quang Station) ThoQuang货运仓储站仓库面积为12,225平方米,堆场面积为29,141平方米。 港口历史: 早在16世纪欧洲商人首次抵达之前,岘港就已经是港口城市好几个世纪了。葡萄牙探险家安东尼奥·德·法利亚是第一批到访这座城市的欧洲人之一,他于1535年在岘港停泊。德·法利亚是第一批撰写有关该地区文章的西方人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葡萄牙船只开始定期停靠会安,当时会安是一个比岘港重要得多的港口。 在整个17和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商人和传教士经常在岘港正南方的会安登陆。1787年,嘉隆皇帝与国王路易十六缔结条约,将岘港割让给法国人,以换取法国承诺的军事援助。1835年,明命皇帝颁布法令,禁止欧洲船只在岘港以外地区登陆或进行贸易,岘港很快取代会安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商港。 1847年,法国海军上将塞西尔派遣船只炮轰岘港,名义上是因为越南皇帝绍治迫害罗马天主教传教士。1858年8月,同样是以所谓迫害天主教传教士为由——这次是德仁皇帝——法国军队在海军上将查尔斯·里戈·德·热努伊利的率领下占领了岘港港,作为惩罚性的交趾支那战役的一部分。法国人击溃了驻扎在岘港的越南军队,迅速占领了这座城市和仙沙半岛(现称山茶半岛)。岘港(法国人称之为土朗)及其港口一直由法国控制,直到1954年法属印度支那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解体。 1965年,美国陆军将军威廉·威斯特摩兰和美国对外援助负责人詹姆斯·基伦同意扩建岘港,以便直接向驻越南美军供应物资。然而,岘港水浅,缺乏货物装卸设备。因此,威斯特摩兰建议美国优先开发金兰湾。1966年,岘港开始建造新码头。1966年10月,SeaLand开始运营前往越南的集装箱船服务,其中三艘船覆盖了美国西海岸和岘港之间的航线。 |